石斛属植物约1000种,广泛分布于亚洲热带和亚洲带地区至大洋洲。我国有74种和2种变种,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南,向北种植逐渐减少。大别山区是石斛属中分布最北的边缘地带之一。
《本经》曰:“石斛生山谷”。六安向背面向广大的中原地区、黄淮平原,背靠大别山北麓,可以说是最靠近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具备出产“石斛”药材的天然地带。

大别山与中原地区
二、社会发展与用药实践
商代建都于商丘,东周都城洛阳。春秋战国时期,乃至汉唐、北宋,我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主要在黄河流域,上图可见长安、洛阳、开封等各朝各代的都城主要集中在这一区域。从《范子计然》记载药材产地分析,82种药材的100个产地中,属于黄河流域的占87个,说明西方时药材主要产区的药业发达地区,在北方的黄河流域。与当时中国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相符合。
按《范子计然》云,石斛,出六安。结合前面所述,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始称六安国。《范子计然》或成书于(公元前121-9年)之间,由此可计算,六安的石斛药用历史应在2000年以上。
三、名医辈出
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序录》中提到仲景、元化、吴普、李当之,其中仲景为张仲景(150—219年),东汉名医大家,后世被奉为“医圣”。而“元化”即为华佗,东汉名医,卒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后汉书·华佗传》有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的记载。华佗为安徽亳州人,一生行医中原各地、淮河两岸,声誉颇著。尤其陶弘景提到《神农本草经》中药味“所出郡县,乃后汉时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记”,颇有所指。


根据以上文献记载,我们似可得知如下的推理:六安地区,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始称六安国;六安出石斛在西汉中后期已经知名,并在中原地区,黄淮平原等地区医药界得到认同,收载在《范子计然》当中;东汉名医,尤其华佗及弟子吴普、李当之等,在中原地区、淮河两岸广泛行医,极有可能将石斛的用药经验或其产地(六安)记录在《神农本草经》原文之后,作为附录。而陶弘景在集注《神农本草经》时,将《吴普本草》或《李当之药录》中石斛的相关记载整理在《本草经集注》及《名医别录》当中,流传于后世。善莫大焉!
从霍山石斛的自然分布,大别山(霍山)地理位置,以及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主流社会的医药发展,石斛首出六安有其内在的历史必然性。“六安出石斛”在汉代已经知名。如果从《范子计然》算起,六安石斛应有2000年以上的药用历史;即使按《名医别录》计,六安石斛也有1700年以上的药用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