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斛风险大不大?石斛发展前景好不好?……听说麻栗坡县有两个协会带领社员种植石斛很成功,怀着好奇心,记者于11月26日至27日慕名来到麻栗坡县作了专题采访。
开展合作保护濒危“仙草”
来到麻栗坡县下金厂乡大锡厂村的进村山坡上,只见大片的森林郁郁葱葱,如纱的薄雾笼罩在山腰上,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仿佛置身于“天然氧吧”之中,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进入“态合园野生石斛基地”的大门,里面空气潮湿,树干和岩石苔藓裹身。带领我们进基地的郭喜兵一边带路,一边指着石头及树干上的植物说:“这就是石斛,基地内还种植着许多种珍稀濒危植物。”
放眼望去,在林下长满青苔的乱石上,漫山遍野,石斛像地毯一样铺在乱石上。
郭喜兵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也是该基地的负责人、麻栗坡县濒危野生药用植物保育协会的理事长。从他的介绍中,记者了解到,几十年前,由于市场上有药材商前来收购石斛,人们纷纷上山采摘野生石斛,致使山上的野生石斛几乎被采光。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石斛成了濒危植物,到了2008年以后,成为了极度濒危植物。
今年44岁的郭喜兵打小就喜欢兰科植物,常年爬山采草药出售,对药材有一定的了解。在2001年,中国科学院以及深圳市野生兰科保护研究中心的专家来到麻栗坡县开展兰科物种调查,他有幸当了向导。此后,每逢有专家前来开展兰科分类学、传粉等有关科研工作都做向导的他,先后结识了中科院教授史军、国家兰科保护研究中心刘仲健、省林业厅林业科学院蒋宏、中科院香山植物园刘冰等许多专家教授。慢慢地,他成为了专家教授的得力助手。2000年,他还被深圳野生兰科植物保护中心聘为滇东南野生兰科植物调查组组长。
“这几年,每年约有八九十位大专院校的博士生、研究生来这里调查、研究或实习。”郭喜兵说。在长达十余年对植物的接触学习中,郭喜兵不断向专家请教,自己也亲自试种,对兰科植物、樟科植物和菊科植物有了较深入的了解,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他开始不满足于协助专家做调查,萌生了建设保护与繁育开发利用野生石斛基地的想法。
大锡厂村森林覆盖率高、原始森林资源丰富、立体气候特征明显、温润多雨、潮湿多雾,无论海拔、经纬度、还是气候,都非常适合石斛生长。在麻栗坡县科协的指导下,2010年,郭喜兵牵头组建成立了麻栗坡县濒危野生药用植物保育协会,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历程。他从西双版纳、普洱以及安徽、江浙、海南岛等地广泛引进外地品种试验种植,然而,由于石斛不像其他植物靠吸取土壤营养生长,它属于气生根植物,是通过吸收空气中的营养生存,对生长环境比较挑剔,加上经纬度等原因,引种的绝大部分品种都以失败告终,只有10个品种引种成功。因此,他选择了原产地原产种进行保护与繁育。
协会成立后,先后与中科院香山植物院、云南省林业厅林业科学院、广东华南农业大学等15个科研院所合作,采取“以林保药,以林促药,林药并举”的林药立体培育方式,走出了一条“大专院校+基地+协会+科技+农户”的发展模式,为协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针对种植户经营分散、规模较小、效益不明显的实际,协会实行统一技术管理、统一销售,加强对野生药材种植过程中的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解决了群众在种苗选购、技术管理、产品销售等方面的难题。还根据市场需要,开展了濒危野生药材品种保育和立体原生态种植,通过反复的技术试验,进一步解决了品种单一、技术落后的问题。“基地内共有103个石斛品种,他都能叫得出品种名称,并对各个品种的生长习性也十分了解。”麻栗坡县科学技术协会原主席徐联跃告诉记者,来这里实习的博士、研究生、本科生通过到基地调查和研究,悉数发表了很多篇论文。
打造致富支柱产业
郭喜兵介绍说,石斛属属于国家高等级植物,整个属都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四川中医药大学的专家已经对叠鞘石斛、金钗石斛、铁皮石斛、齿瓣石斛、流苏石斛等的疗效做了临床试验,验证了石斛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抗癌、降血糖的功能,对治疗呼吸道感染、消化系统感染也有很好的疗效。云南是石斛种类最为丰富、气候条件优良的栽培区域。目前,德宏、思茅、西双版纳、文山、红河、保山、红河、临沧等地均有石斛种植,但大多数都是大棚种植,而麻栗坡县的石斛种植基地被认为是仿野生种植面积最大的基地,所种植的石斛与纯野生石斛几乎没有区别。
“走访了全国很多基地,以前见到的都是大棚的,从没有见过种得这么好的纯野生石斛。高手在民间呀!”中国科协农技中心重点项目处处长彭立颖来到基地后,对郭喜兵称赞有加。“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我走过云南省的不少地方,来到麻栗坡石漠化这么严重的地方,看到能发展这种特色产业,感到很震撼!”云南省科协巡视员牟双江在调研中如是说。
麻栗坡县濒危野生植物保育协会成立时,会员只有50户,现发展到153户,种植面积达1500余亩。会员通过销售自己种植的石斛,加上在基地里打工挣钱,初步尝到了种植石斛的甜头。“上韦龙村小组的邓凤祥和孙祥发,每户单石斛一项就有5万多元的纯收入,两家都买上了私家车。虽然有收益的时间仅仅只有两年,但平均每户每年纯收入可有五六万元,高的达到8万余元。”郭喜兵激动地说,目前,虽然他们卖的还只是石斛的初级产品,但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经常能接到来自深圳、香港、广州、东莞、珠海等地的客商的订购电话。
在协会的示范带动下,当地群众发展濒危野生中药材种植的积极性高涨,全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在种植以野生石斛为主的中药材,最多的种了30多亩,最少的也种了1亩以上,而郭喜兵一人的种植面积就达1000亩。
州委、州政府也非常重视石斛产业的发展,州委书记纳杰来到该基地调研时,嘱咐陪同的麻栗坡县县委书记和县长,在石斛产业发展上,要把下金厂乡作为全县乃至全州的重中之重来抓。同时,鼓励郭喜兵,一定要把石斛产业做强做大,只要做好了,他就是这个地方的大功臣。“麻栗坡县委、县政府以及各级各部门都非常重视石斛产业的发展,对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发展作了具体规划。重点以石斛产业为主,其他中药材为辅,以下金厂乡为石斛种植繁育基地,辐射麻栗镇、铁厂乡、马街乡、董干镇等县内适宜种植的石山区村寨,规划到2020年,全县发展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万亩以上,其中,石斛种植面积3万亩。”徐联跃介绍说,以石斛为龙头的生物产业有望成为麻栗坡县又一特色支柱产业。
探索开发石斛系列产品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麻栗坡县的石斛产业度过了起步期,进入了发展期,政府开始关注和引导产业发展,且作为全县的重点项目督促推进。然而,纵观我省的石斛产业现状,各地州都基本以种植为主,涉及加工的企业还很少。
2012年4月,经麻栗坡县科协批准,麻栗坡县老山石斛产业种植开发协会成立,现有会员468户。今年,基地种植石斛2000亩,年产值预计达2000万元以上,示范带动全县石斛种植面积达4000亩以上,带动农户1457户。会员上半年人均纯收入达4500元,比全县2015年上半年人均纯收入3537元增963元,增幅达27%。为了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在该协会的基础上创办的九天富民专业合作社和麻栗坡林生俏科技有限公司在石斛产品加工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如果光卖原材料,就无法把握市场。保守估算,现在每公斤石斛鲜条卖800元左右,但如果加工成石斛酒,产值可能会增加四五倍。”协会理事长卢应春说,在开办加工厂前,他对石斛酒的功能、消费者评价等均作了深入地调查。目前,加工厂只做石斛酒、石斛花和精条3种产品,3种产品投放市场后,反响非常好。以石斛花为例,平均价格在每公斤1.36万元,因为市场反响很好,本来只打算开设一个专卖店的,结果全州除西畴县外7个县(市)都设立了专卖店,还成功在昆明谈妥了一个总代理,曲靖也即将开设专卖店。通过体验式营销,产品在河南、河北、四川、甘肃、陕西各省都有订单,现在每年的协议价超过8000万元。今年12月6日至13日,协会将组团带产品参加“2015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北京)博览会”。一些客商在洽谈时也建议,可以将石斛做成系列产品,比如做成中药饮片、晶片、含片等。对此,卢应春表示,已经在考虑做系列产品,石斛饮料也在计划之中,目前正在克服建设新产房、窖酒洞配套设施等方面资金不足的问题。等到这些问题逐一解决后,会把市场作为一个重点,把好产品质量关,争取早日将产品卖到全国的超市、药店。
“新厂房建成后,可实现年产600万斤石斛酒的规模。5年后,我们的产值预计达10亿元,其中税收3亿元左右,利润3亿元左右。”卢应春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