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
扶贫开发如何更加高效、精准、具有可持续性,从而有效实现减贫致富的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如何与提升群众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有机结合?保山市龙陵县通过将扶贫开发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加强农民科学实用技术培训,让农民掌握一技之长,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道路。
●教农致富出实招 坐在家里就能赚钱
在龙陵县勐糯镇田坡社区农技校的院子里,80多名农民齐刷刷地坐在院子里,这里正在进行着枫斗加工培训班的培训活动。只见每个人的膝上,都放着一把铁(篾)筛,面前是一盆燃着的炭火(电烤炉),在4名师傳的悉心指导下,学员把石斛鲜条在火盆(电烤炉)上烘烤后又在铁筛里卷成枫斗……
“按原计划这个班只招50名学员,但报名的却有100多人,依照入学条件招收了83人。”益民职业培训学校教师陈赛昌说,石斛枫斗加工是指尖上的技艺,主要靠手指卷枫斗,许多学员手指磨破了不喊一声痛,缠上胶布继续作业。
“参加培训能学到真招实功,过去我也加工枫斗,由于没有掌握技术要领,合格率较低。通过这几天的培训,我加工的枫斗合格率提高了。”在参加完技术培训后,龙陵县镇安镇正平村村民范彩娇信心满满地说。
龙陵县是中国中药协会授予的“中国紫皮石斛之乡”,2014年,全县石斛种植面积已达550万平方米,产石斛鲜条2000吨,实现产值3亿元。近年来,该县为了做大做强石斛产业,紧紧围绕“一基地一中心”的定位,即:全国紫皮石斛种植基地、全国石斛枫斗加工技能培训中心,把石斛做为高原特色产业进行重点培植,走出了一条“政府搭台、协会唱戏、龙头带动、农民受益”的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路子,构建起“企业+协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链条。为提升农民创富能力,2010年至2014年,龙陵县共投入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资金944万元,举办培训班250场次,带动全县16950户农户从事石斛枫斗加工,去年全县实现石斛枫斗加工收入1亿多元。
“以前搞培训学员只管听,老师上完课就走人。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台下听得索然无味。现在不同了,培训针对村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让群众‘点菜’,专家现场‘把脉开方’,深受农民欢迎。”县扶贫办主任毕红安说,职业技能培训的关键在于坚持就业导向,只有满足社会需求、产业需求、市场需求、企业需求,才能为社会输送适合产业发展的人才,为企业和社会创造红利。
●开展针对性培训 一技之长改变命运
过去,龙陵石斛鲜条八成以上都是由浙江客商收购,卖的是原料,并不具有强力的主动议价权,也没有自己的终端客户,市场的话语权牢牢掌握在买方手里。而且,石斛枫斗加工技术由浙江、福建等省的石斛加工户所掌控,以父(母)传子(女)、子传孙(女)的方式传承。为了降低石斛枫斗生产成本,部分浙江商人开始到石斛主产地办石斛枫斗初加工作坊。
抓住这一机会,龙陵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措施,培训师资、编写教材,打造枫斗加工职教平台,依托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开展了大规模的技能培训,让石斛枫斗加工走进寻常百姓家。
“家门口的免费技能培训,真对咱农民的口味。”石斛枫斗加工适合妇女,劳动强度不大,利用农闲,只要一个火盆(电烤炉)一把篾筛,灶台前火塘边院场里都可以加工,既不耽误聊天看电视,又可以照顾家中老人小孩,不出家门就能把钱赚。
青树寨村民李彩贵说,近几年来村里家家户户种植了石斛,拓宽了增收路子。过去都是卖石斛鲜条,虽然也赚钱,但加工增值这部分钱让人赚了。“参加培训,掌握枫斗加工技术后我们自己加工,变卖原料为卖初制品,赚钱自然多了。”
在龙山镇芒麦村一个农家小院里,记者见到了刚从广东韶关传授石斛枫斗加工技术回来的吴仙惠。年过不惑的吴仙惠一脸灿烂,她喜滋滋地说:“有了一技之长,不愁挣不到钱。我和河头村王国建被韶关的一家企业聘请去传授石斛枫斗加工技术,每人月薪1万元,还有提成。去了3个月,办了3期石斛枫斗培训班,我俩每人挣了3万多元钱。回家休息几天,还要到广东佛山市搞石斛枫斗加工技术培训,已经签约了。”
吴仙惠和王国建都是龙陵县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石斛枫斗加工培训班第一期学员,结业5年来两人多次被江苏、广东、福建等省和省内的大理、德宏、文山等州市的石斛种植加工企业聘请去传授枫斗加工技术。据悉,在龙陵县,像吴仙惠这样的技术人才有1000余人,一技之长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门前有产业,在家就能赚到钱。过去,牌桌、酒桌是不少村民闲时的选择。现如今,石斛产业让河头村户户会念“致富经”,家家手捧“聚宝盆”,人人有事干。专业村里无闲人,家家忙着奔小康,日子越过越红火。
●产业链逐步延展 受益范围逐渐扩大
河头村村民卢富国是石斛种植加工大户,经营着20亩石斛园。为了实现从卖鲜条向卖初制品(枫斗)的转变,3年前,卢富国从石斛枫斗培训班结业后,自己带徒弟加工枫斗。同时,瞄准缅甸廉价的劳动力,聘请了3名本地持有石斛枫斗加工高级技工证书的师傅分别到芒市中缅边境举办了3期石斛枫斗培训班,培训缅甸边民100多人次,缅籍学员结业后除少部分在当地加工枫斗,大部分被吸纳到中国境内的石斛枫斗加工作坊就业。
在河头街卢富国的枫斗加工作坊,50多位缅籍员工边卷枫斗,边侃着“大山”,收听着缅甸民歌,几个小孩在工作间里玩耍。一位约30多岁名叫凯克苍的缅籍工作人员操着生硬的汉语说:“我和妻子带着7岁的女儿到中国打工,妻子参加过石斛枫斗技术培训是熟练工,一天能赚100多元人民币,我刚学会枫斗加工技术,一天能挣50多元,比在国内打工挣钱多。挣的是人民帀,中国挣钱缅甸花,钱就更值钱了。”
卢富国诙谐地说:“这群缅甸劳务工的幸福指数蛮高呢,晚上一般不加班,几乎每天晚上都要自发地举办歌舞晚会,唱歌跳舞尽情欢乐,有时还凑份子吃点烧烤喝点啤酒,生活滋润着呢。”
随着国内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就业的空间越来越广阔,吸引了不少在外打工的农民返乡创业。龙山镇核桃坪村农民王学清10多年前迫于生计告别亲人只身到缅甸打工,5年前,王学清听到家乡许多乡亲种植石斛发了财,于是带领全家又回到老家。2011年,王学清夫妻俩参加了石斛枫斗加工培训班,获得了技术资格证书,加工枫斗每年有2万多元的收入。
坐落在大山深处的龙新乡绕廊村,以粮食生产为主,有粮吃缺钱花的境况困扰着群众的生活,每到冬春季节,村里的青壮年农民就去外地打工。去年,县扶贫办在村里举办了一期石斛枫斗加工培训班,培训农民83人,学员结业从事石斛枫斗加工,带动全村700多户加工枫斗,同时也吸引村里120多名长年在缅甸、瑞丽、芒市打工的劳力回乡从事枫斗加工。职业技能培训改变了许多农民的命运,鼓胀了他们的“钱兜”,也让他们从此过上了富裕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