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地的“黄金效益”从哪来?初夏时节,记者揣着这个问题到安龙县农村寻访,惊喜地看到,这里通过引智创建的铁皮石斛、食用菌、蔬菜等高效农业示范园里,“长”出了精彩的答卷。
种铁皮石斛“钱程”似“金”
5月8日,记者来到栖凤街道办事处者贵村山塘组小地名叫“九头山”的青杠林时,眼前掩映在郁郁葱葱树林间的300座遮阴网、钢架大棚若隐若现。大棚苗床上“铺”的一丛丛铁皮石斛苗绿意盎然,树干上像螺旋般缠着的一丛丛铁皮石斛苗开着一朵朵黄、红、白色相间的小花瓣,煞是喜人,淡淡的香气味不时扑鼻而来,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地处南盘江岸,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海拔1300米左右,一年就有6个多月雾气笼罩,最适宜发展铁皮石斛产业。”铁皮石斛示范园的负责人孙乃坪介绍说,铁皮石斛有滋阴清热、生津止渴的功效,用于热病伤津、口渴舌燥、病后虚热等治疗,被誉为中药界的“中华九大仙草之首”。
“在树干上仿野生培育铁皮石斛,除种苗须在大棚繁殖外,后期生长完全是采取生态培育方式,无须施农药,确保了石斛鲜条产品质量,备受市场青睐。”孙乃评道出了仿野生培育铁皮石斛的优势。
孙乃坪是安龙县“经济能人”中的佼佼者。他于2013年初秋看中这块“风水宝地”后,流转了3000亩林木资源及林间土地,创办“安龙西城秀树龙林有限公司”,投资7000万元建设仿野生铁皮石斛培育示范园,培育有金钗、铜皮、紫皮等品种,眼下已建有300座共3万平方米的育苗大棚,利用林木仿野生铁皮石斛培育示范园已“长”到了1100亩。
孙乃坪说,大棚铁皮石斛苗床每平方米成本在400元左右,1年产1批苗株在300株到350株之间,产值在1000元到1200元之间,产出的苗可以直接销售也可以自己留作仿野生铁皮石斛培育的种源。仿野生培育铁皮石斛每亩需投入水管网、劳务、种子等费用3.5万元左右,3年见效后每亩年产值20万元左右。去年,公司销售铁皮石斛苗收入300多万元,同时带动者贵村100多名农民就业创收100余万元。
“发展铁皮石斛产业投资高,产值也高,不愁销路。我们打算到今年底把示范园发展到2500亩以上。”孙乃坪如是说。眼下,该示范园成了“景点”,正发挥着示范效应,先后已吸引了3000多名各级领导、专家及干部群众前来调研、参观及取经。者贵村村支书伍安金等当地10多名有资金、懂技术、有强烈市场经济意识的农村能人,正投资发展铁皮石斛产业,加快奔小康的步伐。
食用菌“撑”开“10万元田”
“搭上合作社,增收路子宽!”5月10日,记者到普坪镇乐庄村尾模组时,眼前田坝上32个高5米多的食用菌大棚,与四周青翠的山峰相映成趣,正领着一家4口人给自家大棚食用菌苗床铺“基质底料”的58岁村民郭功全,乐呵呵地对记者说道。
郭功全说,每建一个竹架食用菌大棚需投入2万元,可使用3年。去年初,他凭借良好生态环境的优势,用自家的1亩5分责任田建起了6个大棚,先后共采摘了8批累计收了30吨姬松茸鲜菌,按照每公斤7元的“合同价”,全部卖给安龙县农望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发了“菌财”20万多元。
“搞大棚食用菌真划算,每亩田土就有13万元的收入。今年我家又增加了3个棚,盼望收入更高些。”郭功全说,眼下乐庄村已有4户人家共建了32个大棚食用菌。
安龙县农望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是本县有文化、懂技术、有强烈市场竞争意识的返乡大学生黎富平于2012年初创办的,他自己担任了理事会长。合作社采取统一无偿提供菌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加工、统一组织销售的方式,以“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带动乡亲发展姬松茸食用菌产业。
在安龙县,眼下像农民郭功全一样加入安龙县农望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创办姬松茸食用菌种植示范园的有100余户农民,在钱相、普坪等8个镇、街道办事处建起了520个大棚,共有120余亩田土“走”进了“10万元田时代”。
种“跨国菜”效益高
“这些菜都是卖给老外吃!”5月11日,记者到栖凤街道办事处“金州农耕文化园”2180亩蔬菜基地时,100多名“摘菜工”妇女正在菜地忙碌采摘芥兰,欢声笑语不时回荡在菜园里,妇女敖文英乐呵呵告诉记者道。
敖文英是栖凤街道办事处安马村人,像她一样常年给“种菜老板”摘菜的当地农民有300多人,每人每天务工收入80元左右。
“这些菜全部销往国外,每亩年产值在2万到3万元之间。”贵州金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经理杨剑介绍说道。
早在2011年,安龙县引进昆明青美农产品有限公司,并凭借云南青美公司出口销售渠道及“青青美”蔬菜品牌优势,组建了贵州金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全力打造安龙“金州龙”蔬菜品牌。
公司先后投入1亿余元,建成了年产蔬菜4万吨冷链物流加工中心和蔬菜周转量为30万吨的蔬菜仓储物流中心,出口的蔬菜主要有新西兰、芥兰等10余个蔬菜品种,均已达到GAP、HACCP和出口欧盟蔬菜产品质量标准,主要销往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公司每年创收4000万多元,带动当地农民务工收入200万多元。
杨剑说,公司打算用两年的时间,把蔬菜基地发展到5000亩的规模,实现年出口额1亿元以上。
采访手记: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广大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离开昔日赖以生存的土地,转移到二、三产业,农村面临着“今后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严峻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为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指明了方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这也为“今后谁来种地、怎样种地?”问题开了“药方”。
安龙县决策层通过引智创办高效农业示范园的做法,为各地破解“今后谁来种地、怎样种地?”问题提供了“样本”,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