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石斛历史

一、霍山石斛的低谷——明朝时期
经历了唐、宋大规模的使用,低谷是必然的。新安医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安徽本地新安祁门人陈嘉谟在其1565年编著的《本草蒙笙》中提到…

一、霍山石斛的低谷——明朝时期
经历了唐、宋大规模的使用,低谷是必然的。新安医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安徽本地新安祁门人陈嘉谟在其1565年编著的《本草蒙笙》中提到石斛·:“多产六安(州名,属南直隶),亦生两广……石斛有效难寻,木斛无功易得。卖家多采易者代充,不可不预防尔。”可见经过大规模的应用,真的霍山石斛已经比较少见了。
 
 
到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的《寿州志》,以及明万历十二年《六安州志》(1584年),两地药属众多药材中皆无石斛之踪影,显示霍山石斛之野生资源又一次消耗殆尽。这也造成了霍山石斛历史上第二个缺失期。
 
时珍先生《本草纲目》成书于1578年,而此时真正的霍山石斛已难得一见,无怪乎身处大别山南麓蕲州的时珍先生在《本草纲目》一书中对霍山石斛没有着笔,“石斛名义未详”,反而重点描述了金钗花,川石斛因此在明清大行。
 
二、霍山石斛的重振——清朝时期
       
清代最重要的的当推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1765年,清乾隆三十年)中,集多家之言,提到“霍石斛出江南霍山……近年江南北盛行之”,其弟赵学楷《百草镜》记载:“石斛近时有一种形短只寸许,细如灯芯,色青黄,咀之味微甘,有滑涎,系出六安州及颖州府霍山县,名霍山石斛,最佳“等。
 
赵学敏在书中还特别记载了霍石斛”有成毬(球)者“,这是枫斗雏形的最早记载,可见枫斗的起源应来自霍山石斛。
        
霍山石斛又回到了舞台中心。其实在赵学敏之前,六安本地人杨友敬在《本草经解要》(姚球撰,1724年刊行)中随考证数条,除了描述矮小等特点外,更首次讲到了如何采摘峭壁石斛。名医徐大椿在1736年编撰的《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也提到霍山石斛,其言:“石斛其说不一,出庐江六安者色青,长二三寸,如钗股,世谓之金钗石斛,折之有肉而实,咀之有腻涎黏齿,味甘淡,此为最佳。”还由于徐大椿(徐灵胎)的影响极大,其著作流传到日本,日本学者铃木素行在《神农本经解故》中也引用了他对石斛的真伪判定之
        
恰好这一时期,江南名医叶天士(1666—1745年)、薛雪(1681—1770年)等在临床实践中均有大量使用霍山石斛等的医案记载,且时间多在《本草纲目拾遗》(1765年)成书之前。

    霍山石斛直销: 原产地发货

    为了更好的销售石斛,我开了当地开了一家石斛专卖店(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太平畈乡,欢迎各位朋友来实地考察),在互联网兴起的今天,我尝试通过网络卖石斛,把最好最正宗的石斛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霍山石斛,吃到正宗的铁皮石斛。购买就加小芸微信:shihu912(长按可复制)只做正宗霍山石斛,假1赔万,让您买的放心!用的安心!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564-885699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kefu@cfceo.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