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皮石斛价格腰斩,他家的却卖到3500元/斤还供不应求
“园林”里的生意经
本报记者陈舒丹文/图
走进缪夏冬位于泽国镇下郑村的铁皮石斛种植基地,记者立刻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了:一座座假山环绕在小池塘边,小池塘上横着一座“桥”,四周尽是树木,高的、矮的,远远近近、层层叠叠,宛如一座缩小版的园林。走到假山和树木旁边细看,你会惊奇地发现,上面“爬”满了铁皮石斛。相较于传统的大棚种植,老缪的这座铁皮石斛“园林”显得格外不同。
今年以来,种植的铁皮石斛价格出现断崖式下跌,并遭遇前所未有的“寒流”。然而,这股“寒流”似乎未影响到老缪,他的铁皮石斛供不应求,高级铁皮石斛的售价更是达到3500元/斤。“今年,我还想扩大种植规模,现在正在物色合适的种植基地。”老缪笑呵呵地说。
放弃生意
商人当起农民
成为铁皮石斛种植户之前,缪夏冬是一名商人,经营电器制造生意。不过,经商并不是缪夏冬想一直做下去的事业。“我从小就喜欢种东西、养动物,看着它们成长,我会有种满满的成就感。”
2003年前后,缪夏冬也顺带着开始做起批发野生铁皮石斛的生意。“那时候铁皮石斛的行情很好,2004年批发价达到300多元一斤,2005年更是达到五六百元一斤。”野生的铁皮石斛一般都是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由于生长条件苛刻、自然产量稀少,加上过度采挖,致使野生资源濒临灭绝,2005年后,野生铁皮石斛渐渐销声匿迹。
2005年,一个大胆的想法在缪夏冬心里生根:既然铁皮石斛前景不错,自己又喜欢种植业,何不转行当农民?那时,铁皮石斛种植业刚刚兴起,缪夏冬便尝试着购买了一批幼苗,在村里种了起来。“那时候上网没现在这么方便,书店里也没有专门介绍如何种植铁皮石斛的书籍,甚至没有经验丰富的种植户,只能靠着自己一点一滴摸索。”
在缪夏冬的努力下,铁皮石斛渐渐长大了。然而,让缪夏冬没想到的是,一场台风把他的种植梦打得支离破碎。“台风带来的强降水,把我种的幼苗全部淹死了。”缪夏冬叹了一口气。
不过,缪夏冬并没有气馁。2008年,缪夏冬购买了更多的铁皮石斛幼苗,开始研究起来。不过,因为经验不足,这批幼苗依然没有成活,老缪投入的资金又一次打了水漂。“主要是因为霉菌的感染。”缪夏冬当时没有掌握防治霉菌的技术,又一次血本无归。
潜心研究,种植方法获国家专利
前两次的失败,并没有让老缪放弃。“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嘛,一次一次失败了,我就慢慢摸索到问题出在哪儿了。”2010年,老缪又花了十多万元购入铁皮石斛幼苗,并在雁荡山承包下一整座山用于种植。
为什么放弃使用大棚而改为山体种植?原来,老缪有个很要好的朋友,经常到野外寻找野生铁皮石斛,每次采摘,老缪便跟着他一起翻山越岭。老缪知道,要想种出高级铁皮石斛,必须放弃大棚种植,而是要营造出仿野生的环境。“铁皮石斛大多长在悬崖峭壁上,等朋友采摘上来,我就看看它们的根系是怎么生长的,根上附带的都有哪些物质。”此外,老缪还会观察山上哪些地方、哪个方向更适宜铁皮石斛生长。久而久之,老缪对于铁皮石斛的生长习性便了如指掌。
从那时起,老缪开始了仿野生种植之路,这样的种法,当时在温岭乃至台州都十分罕见。有了前两次的经验,再加上平时上山观察的经历,老缪对于这一次的种植胸有成竹。为了照顾好这批幼苗,老缪在山上待了整整半年。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次,老缪的铁皮石斛终于茁壮成长。
不过,老缪并没有因此而停止探索的步伐。“铁皮石斛需要养分生长,但是往山上运送肥料十分困难,有没有一种不用肥料的方法,也能保证它的生长?”老缪思考着。于是,老缪在山上建起了沼气池,并收集散养的牛羊的粪便,放在沼气池里发酵。发酵若干小时后,沼气凝结成水,老缪就把这些水喷洒在铁皮石斛上。让老缪欣喜的是,“喝”了这些水后,铁皮石斛的免疫力大大提高,甚至不再需要营养液也能生长得很好。后来,这项铁皮石斛林下原生态有机栽培方法还获得了国家专利。
创意无限,铁皮石斛挂着种
在老缪的种植园,记者惊奇地发现,不少铁皮石斛像吊兰一样,被悬挂起来种植。
“把铁皮石斛挂起来种,在温岭甚至台州,都没有人这么做过。”老缪笑着说,这个方法,是他苦思冥想并实践了很多次才成功的。
老缪“挂”起来种的想法,来源于铁皮石斛的天敌——蜗牛。“蜗牛是铁皮石斛最大的天敌,一旦让它发现有铁皮石斛,整片石斛都会遭殃。”老缪说,别看蜗牛行动慢吞吞的,吃起铁皮石斛来,速度却是“杠杠的”。
蜗牛的活动高峰是晚上9点到11点,为了摸清蜗牛的活动范围和特点,辛苦劳作了一天的老缪抵抗住阵阵袭来的睡意,蹲守在铁皮石斛旁,静静观察蜗牛的行动。“我要看清它们是从哪里出来、顺着哪个方向爬,哪些地方的石斛更容易招惹它们。”老缪说,蹲守了几个晚上后,便差不多掌握了蜗牛的行动特点。
蜗牛是从地上慢慢爬上来的,如果把石斛悬空种植,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于是,老缪立刻动手制作悬空种植盆。几番试验下来,老缪终于摸索出了门道:先用水管打底,在水管四周捆绑上树皮,再把制作好的“树干”用铁丝悬挂起来。这种方法还让老缪意外发现,能够摧毁石斛的霉菌也消失了。“因为霉菌是侵蚀石斛根部的,悬空以后,底部不再有积水,霉菌也就不复存在了。”
立体种植,多渠道销售石斛
在老缪位于下郑村的种植园内,有一处葡萄架,葡萄架下是一湾池塘,不远处,就是悬挂着的铁皮石斛种植“树”。再过不久,老缪就会把悬挂着的铁皮石斛挂到葡萄架下,形成上面种葡萄、中间养石斛、底下养鳖的立体农业。
“葡萄和铁皮石斛其实是最好的搭档。”老缪说,夏天阳光强烈的时候,铁皮石斛不能被阳光直射,否则很容易被晒伤、晒死,这个亏,在他刚开始种植的时候就吃过了。不过,到了秋冬季节,阳光开始变得和煦时,铁皮石斛又需要每天晒晒太阳。“葡萄在夏天的时候枝繁叶茂,刚好为石斛挡住了强烈的阳光;秋冬时节,葡萄叶渐渐掉光,石斛又能重见阳光。这个‘时间差’是最好的。”
之前,为了让铁皮石斛安然度过夏天,老缪都会搭建一个遮阳篷。如果把铁皮石斛移到葡萄架下,这笔钱无疑就能省下了。“搭建遮阳篷需要花费14000多元,而搭葡萄架只需要七八千元左右,不仅省下了一半费用,还节省了人力、物力。”
老缪告诉记者,他种植的高级铁皮石斛售价高达3500元/斤,仍供不应求。“因为产量实在太小了,2000元/斤以上的中档石斛,销路比普通石斛更广。”如今,高级石斛基本都处在缺货状态,而石斛年份越久,价格也会越高,因此,老缪打算开辟一个新的种植基地,扩大种植规模。
除了销售铁皮石斛,老缪还把石斛做成酒来售卖。售价100元一瓶的铁皮石斛酒,一上市便被老客户们抢购完了。“现在还在试验阶段,等到石斛产量上来了,我会加大生产力度。”
记者手记〉
另辟蹊径地深耕
才能杀出“血路”
本报记者陈舒丹
采访缪夏冬之前,记者原本是想探究今年铁皮石斛的行情为何会出现断崖式下跌,然而,联系到老缪后,他却给了记者截然相反的答案——他的铁皮石斛很好卖,而且越贵的品种越是供不应求!
老缪的回答立刻激起了记者的好奇心。他究竟用什么方法留住客户,保住价格?他在种植和销售中又有什么秘诀?带着疑问,记者走进了老缪的铁皮石斛园。
推开铁门,这座铁皮石斛园让记者眼前一亮。园林式种植,还有不少悬挂着的像吊兰一样的铁皮石斛,所有的一切都和传统的种植园有很大不同。当老缪向记者展示种植技术专利时,记者顿时明白:原来,让老缪在竞争中屹立不倒,并在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的,正是创新。
很多人谈到创新,首先想到的是企业的创新、产品的创新,其实,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创新更是必不可少。在采访中,记者遇到过不少农民,因为盲目跟风种植,放弃原有的产业,结果因供过于求导致血本无归。其实,在自己的原有产业中深耕,并不断创新,也能在市场中获得不败地位。例如,铁皮石斛难卖,老缪就把它们做成“吊兰”,既具有观赏性,也易于储存,而且能节省不少人力、物力,这些独特的“吊兰”吸引了不少客户前来购买;此外,老缪还把收获的铁皮石斛做成酒,提高其附加值,一时间供不应求。
众所周知,苹果四代手机面市的时候,全世界的果粉都疯狂了,彻夜排队等待,高端智能手机领域冠军非苹果莫属。苹果的成功,最大的功劳就是技术创新。不过,这之后,由于技术创新乏力,苹果手机显得后劲不足,刚面世的苹果se手机尽管价格低廉,销量却平平。这也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创新,消费者才会“买账”,才能在市场中屹立不倒。
培育幼苗。
“园林”里的生意经
铁皮石斛价格腰斩,他家的却卖到3500元/斤还供不应求
“园林”里的生意经
本报记者陈舒丹文/图
走进缪夏冬位于泽国镇下郑村的铁皮石斛种植基地,记者立刻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