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上来看,霍山石斛已经产生了四次非常大的缺失,而每一次的修养生息均超过一百年,足见其珍稀的程度,且本身应用的时间段也越来越短,无一不显示霍山石斛野生资源遭到了毁灭性的掠夺,野生资源的自然恢复愈发艰难。
枫斗的历史,经考证,已有二百年以上。它最早记载于清代赵学敏所著《本草纲目拾遗》中称:“霍石斛出江南霍山,形似钗细小,色黄而形曲不直,有成毬者,被土人以茶茗,谓极解暑醒脾,止渴利水,益人力气……”。
文中的这段记述,不是对霍山石斛的植物形态而言,而是对其产品性状的记述。据这段记载,霍石斛的产品有二种,一种是“形曲不直”的自然干燥品;另一种则是“有成毬者”的人工加工品或随意加工成团状的产品。后者即今市上中药店出售的枫斗。
因为,无论从产品形式、加工方法和应用方式等几个方面来看,过去的霍石斛与今之枫斗两者基本一致,不过,现在枫斗加工工艺比较精细而已,据此可以判断赵氏所谓的霍枫斗就是现在的枫斗,当时只有枫斗之实,而无枫斗之名。
在枫斗的加工过程中,因加工技术粗糙或简单,产品可以呈不同规则团状、或形曲不直的半螺旋状、或呈疏散的环状类似耳环,因而枫斗又有“耳环枫斗”之称,“耳环枫斗”为北方药工对枫斗之称,而华北一带产地,均称作枫斗,现在市上的枫斗大多加工成紧密的弹簧状,有些则呈不规则团粒状,是因为茎太短小或短小粗大,无法加工呈弹簧状,而随意扭捏成团粒状,因石斛属植物的茎大多含有粘液成分,粘液固化后就不易散开。
枫斗问世后,颇受当时群众欢迎。因而赵学敏记述道:“近年南北盛行之。”但是,由于加工生产枫斗的原植物材料——霍山石斛在当地资源稀少,遂出现了假货。因而赵学敏又记述道“有不给,市贾率以风兰根伪充……”。
导致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多以风兰根及与霍山石斛同属的他种石斛来加工枫斗。最初,是仍以当地霍山县大别山区分布的细茎类型、富含粘性成分的石斛属植物,如铁皮石斛、细茎石斛等替代霍山石斛。后来,则又以当地产的重唇石斛替代,但是近20多年来,铁皮石斛等也逐渐紧缺,遂以产于我国云南西南部以及境外国家,一些植株较为矮小、茎较粗壮肉质的“虫草石斛”加工成各种枫斗。此外,除这些石斛属植物种类外还有石斛属以外一些属的植物种类的茎,或假鳞茎也用来加工生产枫斗或掺入混作真品出售。这种情况造成了目前枫斗市场前所未有的混乱,目前市上供应的枫斗,真假难分,良莠不齐。
近年来,安徽省部分科研院校,利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以及现代农业栽培方法,开展了对霍山石斛的有关科研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果。
霍山石斛枫斗在历史上有哪些演变过程
从历史上来看,霍山石斛已经产生了四次非常大的缺失,而每一次的修养生息均超过一百年,足见其珍稀的程度,且本身应用的时间段也越来越短,无一不显示霍山石斛野生资源遭到了毁灭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