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石斛首出六安的历史发展
石斛,《神农本草经》始见,上品。然《本经》成书时间尚无定论,《名医别录》“石斛出六安水傍石上”确是公认。唐高宗问道:“《本草》、《别录》何为而二?&…
石斛,《神农本草经》始见,上品。然《本经》成书时间尚无定论,《名医别录》“石斛出六安水傍石上”确是公认。唐高宗问道:“《本草》、《别录》何为而二?”《新唐书·于志宁传》中记载,于志宁回答说:“《别录》者,魏、晋以来吴普、李当之所记,其言华叶形色,佐使相须,附经为说,故弘景合而录之。”
吴普、李当之,三国名医华佗之弟子也。华佗,安徽亳州人。师徒在黄淮平原广泛行医,吴普、李当之皆著有本草传世,极有可能将石斛“出六安”附录于《神农本草经》之后。何况在西汉,《范子计然》已有载:石斛出六安。显示石斛作为药材,当时就以六安国出产而闻知。
《焦氏易林》又名《易林》,是一朵《周易》和《诗经》相结合的艺术奇葩,其作者为西汉中后期的著名易学家焦赣。当代大家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给予《易林》很高的评价。在其《屯》之《蛊》中有载:“南巴六安,石斛戟天。所指不已,耋老复丁”,意寓服良药而返老还童。可见“六安石斛”的功效在2000年前的西汉已闻名于世。
六安国,公元前121年始称六安。如果从西汉的《范子计然》算起,六安石斛应有2000年以上的药用历史,即使按《名医别录》计,六安石斛也有1700年以上的药用历史,可谓悠久。其实现在回头再看,从石斛在自然界分布的北部边缘,大别山(霍山)的地理位置,以及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主流社会的医药发展,石斛“首出六安”其实是中华医药历史发展的必然。
大别山与秦岭山脉构成我国南北分界线,霍山县地处大别山腹地,正处在我国南北分水岭。野生霍山石斛生长在大别山区,由于经历的冬季时间较长,为适应当地的气候生境,长得比较短小圆润,中部膨大而鼓,从形状上与古代的量器“斛”更为相像。《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或之前,而那个时期中原地区,尤其淮南地区的古人见到野生石斛形似“长在石上”的“斛”,因此称之为“石斛”,这极有可能就是“石斛”二字的真正起源。由此可见,“石斛”之初始命名与霍山石斛有着密切的关系。霍山石斛,石斛初始之用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