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斛的功用的文献研究与应用开发探讨

摘要:石斛生境奇特,作为养胃阴要药,古今临床应用广泛。 本文通过对历代文献关于石斛的医家论述及临床应用的整理分析,为临床合理应 用石斛及综合开发利用石斛药膳提供了依据。…

摘要:石斛生境奇特,作为养胃阴要药,古今临床应用广泛。 本文通过对历代文献关于石斛的医家论述及临床应用的整理分析,为临床合理应 用石斛及综合开发利用石斛药膳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石斛;文献研究;临床应用;开发

 

唐开元年间道家经典《道藏》,饮食养生取材推崇“九大 仙草”。 石斛因其生境奇特,生长于悬崖峭壁的阴面崖缝中,根不入土,常年饱受云雾雨露滋润,荣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是为一味珍贵的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材。

石斛为兰科植物金钗石斛 Dendrobium nobile Lindl.鼓槌石斛 Dendrobium chrysotoxum Lindl.或流苏石斛Dendrobium fimbriatum Hook.的栽培品及其同属植物近似种的新鲜或干 燥茎,2010 版《中国药典》单列珍稀品种铁皮石斛 Dendrobium 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 的干燥茎。 味甘、性微寒,具益胃生津,滋阴清热作用;用于热病津伤,口干烦渴,胃阴不足,食少干呕,病后虚热不退,阴虚火旺,骨蒸劳热,目暗不明,筋骨痿软 。石斛作为养胃阴要药,古今应用广泛。本文将历代医 家论述及临床应用作一概述,为石斛的开发和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1、石斛功效应用的文献记载

石斛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上品:“主伤中、除痹、下 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 久服厚肠胃、轻身延年。”梁朝 陶弘景《名医别录》言其:“益精,补内绝不足,平胃气,长肌 肉,逐皮肤邪热气,脚膝疼冷痹弱,久服定志,除痉。” 宋代寇 宗奭《本草衍义》记载:“治胃中虚热有功。”迨至明代,张志 聪《本草崇原》解释了《本经》中“除痹”,“除痹者,除皮脉 肉筋骨五脏外合之痹证也。除痹则补五脏虚劳羸瘦,言邪气 散除,则正气强盛矣,脾为阴中之至阴,故曰强阴。故除痹即 所以治五脏之虚劳羸瘦,是攻邪之中而有补益之妙用。”陈嘉 谟《本草蒙筌》:“生溪石上者名石斛,折之似有肉中实。 以 酒浸蒸,方宜入剂,却惊定志,益精强阴。 壮筋骨,补虚羸,健 脚膝,驱冷痹。 皮外邪热堪逐,胃中虚火能除。 浓肠胃轻身, 长肌肉下气。”明末李中梓《医宗必读》记载:“清胃生肌,逐 皮肤虚热;强肾益精,疗脚膝痹弱。”其著作《本草通玄》记载 “石斛,甘可悦脾,咸能益肾,故多功于水土二脏。 但气性宽 缓,无捷奏之功,古人以此代茶,甚清膈上。”清朝,李时珍《本 草纲目》补充说明“治发热自汗,痈疽排脓内塞。 乃足太阴 脾、足少阴右肾之药。”黄宫绣《本草求真》记载:“甘淡微 苦咸平,故能入脾而除虚热,入肾而涩元气,及能坚筋骨,强腰 膝。凡骨痿痹弱,囊湿精少,小便余沥者最宜。”汪昂《本草备 要》“益精,强阴,暖水脏,平胃气,补虚劳,壮筋骨。 疗风痹 脚弱,发热自汗,梦遗滑精,囊涩余沥。” 清代赵学敏《本草纲 目拾遗》“清胃除虚热,生津已劳损,以之代茶,开胃健脾。功同参耆。定惊疗风,能镇涎痰。解暑,甘芳降气。彼土人以 代茶茗,云极解暑醒脾,止渴利水,益人气力。” 《福建药物 志》记载:“清热生津,滋养肺胃。主治咳嗽、病后虚热、高 热。”焦树德认为“石斛能清肾中浮火而摄元气,除胃中虚 热而止烦渴,清中有补,补中有清。金钗石斛偏于养胃阴、补肾精。霍石斛常用于老人、虚人、阴液不足者。 鲜石斛清热生津,解渴之力较佳,多用于温热病。”

 

2 石斛临床应用使用注意

雷教曰:“凡使石斛,须去根头,用酒浸一宿,曝千,以酥拌蒸之,从巳至酉,徐徐焙干,用入补药乃效。”《医宗必读》 记载“石斛宜於汤液,不宜入丸,形长而细且坚,味甘不苦为 真。”《本草备要》记载“细锉水浸,熬膏更良。”清代沈金鳌《要 药分剂》言其:“禀土中冲阳之气兼威春之和气以生,降也, 阴中阳也。 恶凝水石、巴豆。 畏雷丸、僵蚕。”强调了石斛的 配伍禁忌。 清代医家凌奂《本草害利》:“长于清胃除热, 惟胃肾有虚热者宜之。 虚而无火者,不得混用。 长、虚、味大 苦者,名木斛,服之损胃。”焦树德认为“治疗温热病,不可用 之过早,以免滋补敛邪。”

 

3 临床应用文献研究

3.1 治热病伤津 《时病论》

清热保津法,取鲜石斛、连翘 (去心)各 15g、天花粉 10g、鲜生地 40g、麦冬(去心)四钱、参叶八分,水煎服,用治温热有汗、风热化火、热病伤津;《阎氏 小儿方论》记载甘露饮子,具清热利湿、润肺利咽,滋阴清热、行气利湿功效,用治心胃之热上冲,牙龈、咽喉肿痛,口舌生 疮,目赤肿痛,湿热黄疸,阴虚盗汗,胃脘疼痛;或时身热、温热 病、咳嗽、消渴、肝郁头痛、衄血、痛经,《医林纂要》认为此方 中石斛甘微咸,得水石清虚之气,故能补心安神,清金保肺,去 胃中之湿热而布膻中之清化;清代医家王旭高在其《王旭高临证医案》中,善用新鲜石斛,认为:“救阴不在肾而在生胃 津,去湿不可燥而在通小便。 盖汗生于津,津充汗出而热解;小肠为心之府,小便通利,心火降而神清。”

3.2 治消渴

清代医家费伯雄《医醇剩义》 卷三记载逢原 饮,具清润、渗湿化痰功效,主治上消;此书尚记载祛烦养胃 汤,取鲜石斛 25g、熟石膏、玉竹、南沙参各 20g、天花粉、山药、 茯苓各 15g、麦冬 10g、广皮 5g、半夏 15g、甘蔗 150g,煎汤代 水,用治中消。

3.3 治视物昏花

《圣济总录》取石斛、仙灵脾(淫羊藿)各 50g,苍术(米泔浸,切,焙)半两,捣碎为散,名曰石斛散,用治 眼目昼视精明,暮夜昏暗,视不见物;《原机启微》 石斛夜光 丸,用治神水宽大渐散,昏如雾露中行,渐睹空中有黑花,渐睹物成二体,久则光不收,及内障,神水淡绿色、淡白色者,清代 医家罗美赞曰:“必取石斛之妙合脾肾者清而行之,要使升 精归明之用,脏腑合德专精致一耳。”;《证治准绳・ 类方》固本还睛丸,用治一切目疾,内外翳膜遮睛,风弦烂眼,及老弱人目眵多糊,迎风冷泪,视物昏花等证;《普济方》卷十二引《余 居士选奇方》记载鹿茸石斛丸,用治退昏,除内障膜,主肝肾虚、血气不能营养于睛、致目久视、有黑花簇簇、雾气昏昏、视物如霜雪之形者。

3.4 治风湿痹证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五,石斛酒,取石斛200g(去根),配伍丹参、杜仲、防风、白术、黄芪等,用治风虚劳,腹内冷,不多食,脚气痹弱,筋骨疼痛;《千金》卷七记载淮南八公石斛万病散,用治风湿痹疼,腰脚不遂;《太平圣惠方》 记载天麻石斛酒,具舒筋活血、强筋壮骨、祛风除湿功效,用治中风手足不遂、骨节疼痛、肌肉顽麻、腰膝酸痛、不能仰俯、腿脚肿胀。

3.5 补虚羸

《 证治准绳・ 类方》 卫真汤,取金钗石斛 (250g),配伍人参(75g)、当归(酒浸,一宿)、青皮(去白)、丁 香(各 50g)、生地黄、川牛膝( 童便、酒各半盏浸一宿,各 100g)、白茯苓、木香、肉豆蔻、熟地黄(温水洗)、山药(各三 两),各味药研细末,每服 15g,用治丈夫妇人元气衰惫、荣卫 怯弱、真阳不固、三焦不和、上盛下虚、夜梦鬼交、觉来盗汗、面 无精光、唇口舌燥、耳内蝉鸣、腰痛背倦、心气虚乏、精神不宁、 惊悸健忘、饮食无味、日渐瘦悴、外肾湿痒、夜多小便、肿重冷痛、牵引小腹、足膝缓弱、行步艰难;《太平圣惠方》卷七记载 补肾石斛散,取石斛 1 两(去根、锉),配伍当归、人参、杜仲、 五味子等,用治肾气虚、腰胯脚膝无力、小腹急痛、四肢酸疼、手足逆冷、面色萎黑、虚弱不足;《圣济总录》卷一八五记载地 黄石斛丸,具补虚、益精髓功效;《外台秘要》记载范汪大行谐 散,取六安石斛二两,配伍白防己、泽泻、当归等,主强中益气、 补力不足、长养肌肉、通和百脉、调利机关、轻身润泽、安定五脏。

 

4 石斛综合开发应用

现代研究表明,石斛含石斛碱、石斛胺、石斛次胺、石斛星碱、石斛因碱等生物碱,及粘液质、淀粉等;能扩张血管、降血压、降血糖、抑制脂质过氧化、促进胃液分泌和提高免疫力等。 目前,已广泛用于药品、保健食品的研发。此外,石斛作为养 胃阴的要药,在中医药膳食疗领域亦应用广泛。 福州市中医 院研制的鲜草药药膳品种如鲜铁皮石斛粥、鲜石斛人参茶已广泛用于肿瘤术后放化疗辅助治疗及提高免疫力。

石斛生境苛刻,加之药效奇特,野生资源匮乏濒危。1987 年出台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中,环草石斛、黄草 石斛、金钗石斛、马鞭石斛和铁皮石斛已被列为国家三级珍稀 濒危保护植物。 如何保护野生石斛资源,探索适合石斛仿野生栽培、组织培养等离体快速繁殖的技术,对于保护野生石斛 濒危物种、缓解供需矛盾、确保濒危野生物种的可持续发展有 重要意义。 此外,鲜石斛清热生津较干石斛强,热病伤津多用鲜品,发掘鲜草药膳食疗如何保留“原滋、原味、原形、原色” 特色药膳更显刻不容缓,充分发挥石斛等鲜草药膳食疗的养 生保健、防病治病作用,使其更好地为民众服务。

 

    霍山石斛直销: 原产地发货

    为了更好的销售石斛,我开了当地开了一家石斛专卖店(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太平畈乡,欢迎各位朋友来实地考察),在互联网兴起的今天,我尝试通过网络卖石斛,把最好最正宗的石斛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霍山石斛,吃到正宗的铁皮石斛。购买就加小芸微信:shihu912(长按可复制)只做正宗霍山石斛,假1赔万,让您买的放心!用的安心!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564-885699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kefu@cfceo.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